“半抹浓香,小稻未伏,日远霞光,好送秋凉。从极远处,只一声呼告,半壁江山倾流如画。”
这是我立秋时所著《大地上的事情·立秋》中的一段文字,想来入秋已久了。从书社走入田野,实为一种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的心境。苇岸先生曾在他的《去看白桦林》中写道:“只要你天性能够感受,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,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。”我想,这也当是纯粹的人们成为自己所需的一个准则。
白露前后,暑气渐渐消退。那些心绪比瀚海更深的人们总算要因夏的离开而雀跃,但对于荷池的菡萏来说,它们在夏积攒的绿意还未释尽,就要附上如古稀之年霜鬓似的气息了。或许是一些莲荷有了不甘,倔强地绿着,不与其他枝叶一般倒入池中,成为大地的一份子。
去看甦荷湖是在秋日。苇岸说:“秋天旅行是一种幸福,木草丰盈,色彩斑斓,大地的颜色仿佛在为行者呈现。”夏与冬的过渡——秋日,正显示着它特有的景致。此刻我步过荷湖,天色不太晚,风也在此凝息。一座小城,一群人,一个黄昏里孤单单走在大地上的影子,被夕日的光拉得很长,在转凉的大地上摇曳着。粉色的花尽数凋零,叶与藕也多是枯褐色。湖底,看不清深浅,但据认为是较浅的,且在无尽的荷莲底下,残败的茎叶浮在浅层水面上,似乎陷入一种倾颓的梦境。
这时候,我的身边响起孩子欢愉的笑声了。似乎是教书的先生,带着一个仿佛幼儿园年纪的孩子捕蝉。于是,我的记事簿上便记录下一段:“昏黄记忆下,一根细竹竿串上小白网,兜住一整个夏天。”蜻蜓飞得很低,蓝翅的蝴蝶还停留在旁生的枝上歇息。甦荷湖的确是不大的,缓步环绕下来仅需两三分钟。鸣虫, 不知其种类(兴许是油葫芦),不过的确不像是蝉鸣。《一九九八廿四节气》的“白露”篇中有过一句:“油葫芦鸣声一片……没有虫鸣的秋天是无生命的。”或许虫鸣也有别样的意味所在了罢。
草丛里积了水,旁边是尚未成长多久的条条柳枝,水里的杂草看上去像刚下田的水稻幼苗。柳叶本平,然而其中丛生的杂枝,叶是锯齿状的片片,形态比柳叶大上很多。荷叶轻晃,短凳默然伫立,同学们一哄而散。早些时候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稀少,晚来些也是如此。湖底不时有几道波纹,我看见在纷乱的叶茎中间游动着几条黑身白纹鱼。对甦荷湖历史有过见证的老师告诉我,几年以前湖中养了许多鱼,教工们那时还会前来钓鱼,颇有雅兴。
树顶黄得像是要留下来的颜料一般,红叶像是荔枝,且其色越来越浓了。远望的荷湖,荷叶色的深浅与枝的高低各不相同,促成一处自然美。抬头,一轮半月在明朗的天空挂着。路过的青衿说:“走,我们摘荷叶去。”一旁巨石上,明晃晃的四个红色大字“甦荷湖赋”,内容的红色已经很淡,也显得有些年头。其中写道:“荷,天暑而甦,清涟一湖。……师生教学之余,临山亲水,仁心生焉,慧心萌焉,而教育功德亦大显也。”此番告诫我们,书生也应多走入自然。如同苇岸所说:“栽种植物的人很少感觉到他的职务的真正尊严,他只看见他量谷子的箩筐与大车,此外一无所视,于是就降为一个农民(而不是“人”在农场上)。”人不能被工具所奴役,我们走入自然的时候,即是真正为人之时。
对大地的真实感受,只有当你矗立在阴云的山峰,站立在凉风的麦田,走在铺石的乡间小路,远方呼唤着一个声音:“回到大地中去。”这时你才能够发觉。
大地凉起来了。
免责声明: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发送邮件反馈本站,联系邮箱:26124280@qq.com。
弯路延长生命
我喜欢观察大千世界中的每一种存在,喜欢思考每一种存在中蕴含的...
弘扬家风文化,传递社会正能量
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家风,顾名思义,家风就是家庭风气,风...
人为本,心为国
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从古到今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,也孕育...
雨之随想
外面细雨霏霏,我独自一人倚在窗边,神思不禁飘远。自在飞花轻似...
极乐净土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这句诗完美的表现了我的老家下深井的葱郁...
拿什么拯救你,我的祖国
21世纪,这个全新的时代,中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传播...
灵感的土壤
我们都知道,爱迪生说过: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...
遥望那朵云作文
【篇一:遥望那朵云作文】阳光里溢满念想,泛黄的老照片在外出求...
那年
千秋万代,三班最帅。斗志昂扬,三班最强!题记三班已经分开一年...
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来信告知,邮箱:26124280@qq.com,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
Copyright ©文文网 2022-2023 Powered by wen008.com. All Right Reserved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站点sitemap冀ICP备08007487号-4
注册 | 登录 | 电脑版